【珞珈芳华】存亡继绝传薪火 守正创新育英才

——记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3-07-10 10:48 来源:文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赵昱

武汉大学古籍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属重点研究所。团队继承“章黄学术”,深耕古代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正学奉献,恪守师德,学界称誉。两代学人年华有尽,薪传不辍,以初心铸续绝学,以匠心缔造精品,以诚心作育人才。2022年,被认定为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日,又获评武汉大学第十五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成为武汉大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模范团队,彰显了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事业的卓越成绩。

一、传承绝学,拔尖育人

作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直属单位,自1983年成立以来,古籍所就凝聚成了强劲的教师团队。四十年间,团队成员扎根冷门绝学,坚持探索建设道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筚路蓝缕,集体攻关,先后完成《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等精品巨作,成为代表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水准和声誉的标志性成果,先后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吴玉章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故训汇纂》

《古音汇纂》

《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1音韵分典》

2022年1月,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武汉大学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教师团队,也是全国高校古籍所中唯一、中文相关专业仅有的数家之一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学校赢得了巨大荣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宗福邦是团队创始人,也是精神领袖。他在武汉大学任教60年,埋首丹铅,为往圣继绝学;打造团队,致力于学术薪传;以身作则,耄耋之年仍志存闻道,学问不辍。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学术实力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优秀学者。作为领军人物和灵魂支撑,他一手打造了武汉大学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为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宗福邦教授曾获湖北省优秀教师、“荆楚社科名家”等荣誉。2022年又入围“全国最美教师”终选名单,并荣获“荆楚好老师”特别奖。古籍所团队正是在宗先生的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宗福邦先生近照

团队现任负责人于亭教授先后出任武大国学院副院长和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并兼任古籍所所长,提出“知识与价值并重”“挑战学生智力”“教学和学习共同成长”等教育理念,提出和设计“中国古典学”之新文科专业教育概念,打造提升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学班,使武汉大学成为高等国学专业教育的领先者和排头兵。

近年来,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加大转型力度,师资团队年轻化、国际化,加强学科交叉建设,逐渐从顶尖的集体科研团队向本科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全力转化,提出“薪传守创”的团队建设理念,即以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文献学为根基两翼,以数字人文和古籍数智化为前沿探索路向,在古典学问传承之“守”中拓开格局有所新“创”,以厚重学问传承推动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带动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独具武汉大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新文科”建设道路。团队成员积极投身于文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弘毅学堂人文班国学专业的本科教学,承担古文献和传统小学、原典精读等课程模块建设,品质突出。2020年,古籍所教师团队又联合国家文明传承基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伟教授团队、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组成跨科际教学责任团队,负责武汉大学“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的本硕博贯通培养。2022年,古籍所团队深度参与筹划、合作设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获得成功,于亭出任实验室古籍数字化首席专家,进一步联合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加入“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培养团队阵列,进一步提升复合型、基础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品质。

玉汝于成守创开

2018年以来,武汉大学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努力探索传统教学模式的灵活创新,积极申报各层次各类型教学改革项目、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人才计划,在“新文科”整体布局与谋划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建设方面均成绩斐然。

针对武汉大学“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尤其是中文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于亭教授提出立足古典传统和时代智慧,以珍视禀赋和完善心智为新文科教育之责任,并提出思辨能力和美学感知、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科学精神和数字生活等模块的课程设计,有力推动了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文明传承、文化思政建设。

弘毅学堂国学班2020级学生单新尧是于亭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在课堂学习与师生交流中,她深切领悟到中国古典学术的博大精深,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国学专业的培养使得我能够打破当下文史哲分科的壁垒,通过小学、文献学等根柢课程,以及面向经史子集四部之书的原典研读课程,获得一种理解中国学术的整合视野与一份成人的力量。在弘毅学堂国学班的学习中,我何其有幸,能够连续三年聆听于老师开设的《中国思想经典研读》。这门课程以《论语》文本为核心,串联历代经学诠释,以轴心时代思想为源头,贯穿自汉至清的思想样貌;在针对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涉及文献学、小学以及经史之学的专业知识,展现中国古典学术的基本样态和治学门径。同时,在师者自身学养与阅历的感召下,古典的智慧往往在不经意间与稚嫩的心灵发生共鸣,我们在数千年传统中找寻到了一份切己性,明白了诚敬、向善、友爱、利他的生活,具有被选择的可能。那些古典中的最为精萃的东西,与当下师者的教诲交相辉映,所给予学生的,远不止于学问,更是一份足以直面一切的勇气,一份成人的力量。”

于亭教授上课

于亭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新文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框架”“国际中文教育‘四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裴亮副教授主持的“新文科背景下‘四通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科际融合课程体系研究”“以卓越课堂为中心的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李寒光副教授主持的“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视域下的教材建设与思政育人模式探索”分别获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形成“校级培育-省级立项-国家级冲刺”的稳健发展态势,加快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交叉相结合。于亭教授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获评2021年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李寒光、韦胤宗、赵昱等参与的“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语言文字绝学课程的系统改革与创新实践”荣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古籍所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恪守师说,锐意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锻造时代“金课”。2018年5月,《楚天都市报》刊发了《48名大学生制作惊艳仿古线装书》一文,报道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改革成效。2019年以来,李寒光、赵昱、韦胤宗等组成新的课程团队,为解决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等现实困难,坚持“两性一度”原则,适时更新课程目标,将“冷门”课程打造成“活的文献学”,举办了一系列古书制作、碑刻拓印、雕版印刷等实践教学活动。2021年4月,课程组举办“经笥新缃素,芸阁盈诵弦——古书制作暨《中国古典文献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成果展”,展出了一百多位同学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形态的仿古书,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前往观览,并体验传统雕版印刷、碑刻拓印、古书装订等活动,本科生院、武汉大学等官媒多渠道转载推送。2022年10月,联合文学院、弘毅学堂学生举办了“翰墨传今古,雕文启学思——古籍保护传承知识与实践比赛”,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古籍装订、版本著录等实践活动,寓研学于实践,成为“教与学的革命”的又一次新的有益尝试。在活动中,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钟宇晴表示:“在抄写和制作线装古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笔一画都是真情的倾注,一针一线都是细致的牵引,也体会到了古人对于知识和书籍的敬畏。感谢老师们的用心和引导,让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体验自己动手的实践乐趣。”

普及石刻拓印技术

体验古书制作活动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作业

课程团队于2021年1月荣获武汉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李寒光副教授参加武汉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是当届人文社科专业唯一一项一等奖,2022年9月荣获湖北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史组)二等奖。团队着力打造的“中国古典文献学”MOOC课程通过验收,在“珞珈在线”平台使用两年后,现已在“学堂在线”公开上线,向全国推广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改革经验。

三、倾心作育,桃李芬芳

武汉大学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始终秉持为党选才、为国育人的教育教学初心,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培养了一批批勤于问道、矢志学术的优秀学生。

于亭教授指导弘毅学堂张馨月等人的武汉大学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日本江户时期古学派《论语》注释研究”获批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结题优秀;指导弘毅学堂单新尧等人的武汉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清代《五方元音》系韵书文献整理、数据库建设和综合研究”获批国家级重点项目(社会事业与文化传承)。2023年4月27日,武汉大学首届“强基计划”交流展示会学术海报展评选中,李寒光、李广宽副教授分别指导的文学院2020级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本科生宋坤、舒裕涵脱颖而出,荣获文史组一等奖。谈到老师对自己的指导时,舒裕涵说:“李广宽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温和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音韵学课堂上,零基础的我总会提出带着傻气的问题和观点,但李老师都会在深思熟虑后耐心解答并且平等地与我交流。这给了我自信与勇气,让我开始尝试在音韵学领域中慢慢探索,并在其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学年论文写作之初,整理《说文》读若材料遇到困难时,老师总能拨云见日,将许多复杂难解之处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后期写作论证遇到问题时,老师也总能提出更妥帖的解释,给我推荐立论严谨、证据翔实的文献资料。李老师常说,本科四年是人生中难得的好时光。作为‘冷门绝学’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少焦虑。当书读到一定程度,问题思考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己未来的路自然就会慢慢清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李老师身上有着谦逊扎实的学术风范,是我人生学习的榜样。”

副校长宋保亮为获奖学生颁奖

李广宽老师指导学生

近年来,团队教师指导多名本科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引导本科生循序渐进开展科学研究,坚持“学术至上”的原则,打磨出了多篇优秀本科论文,在人文科学各专业中卓有成绩。其中,李欣怡的学年论文《清早期学者辨析〈淮南子〉许、高二注述论》在《国学季刊》上发表,周彦羲的学年论文《李之鼎校刊〈咸平集〉考论》在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第五届学术交流月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李非凡的毕业论文《〈道藏〉容帙本〈周易参同契注〉校读记》、顾思程的毕业论文《宋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及其翻刻本編刊流传研究》被答辩小组公认为均已达到了国内优秀硕士生的水平。团队指导的学生多以学业为志向,毕业后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表现优异。目前,顾思程、李非凡、毕然等已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四十载初心未改,五千年文脉绵延。教书育人,留予后学启思法门;汲古润今,传续民族迪哲气象。新时代的武汉大学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立足传统小学研究,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机遇,培养更富时代性、创新性、引领性、前瞻性的栋梁之材!

(供图:文学院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